English

哈尔滨国企脱困见成效

2000-02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

去年下半年以来,老工业基地哈尔滨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,平均增速比上半年提高9.8个百分点,去年全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.5%,国企摆脱了连续几年低增长的停滞状态,利税增长20.7%,销售收入增长9.7%,产销率为98%,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。

经济景气监测结果也显示,哈尔滨经济景气度已从去年5月末的偏冷区域,逐渐好转、攀升,到11月份工业总产值增长31.9%,经济景气度进入偏热的黄灯区水平。今年1月,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,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7.7%。

这一个个数字和一种种迹象,表明哈尔滨国企渐出低谷,是“老树发新芽”,无疑为哈尔滨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,为哈尔滨进一步完成今年38户国企脱困的任务增强了信心。

科技是“助推器”

哈尔滨市有400多个科研院所,科技资源丰富,市委千方百计要把潜在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市场优势,让科技进步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。在市委书记王宗璋的组织下,仅去年下半年就召开了5次科技项目对接会,促成企业与哈工大、省科学院等十几个单位的34位专家学者签订了215个项目合同。目前,已有30户企业与29个院、校、所合作了50个项目,可实现产值8亿元,创利税1.5亿元。

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技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,昔日它是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,很多科研成果并没在哈尔滨落脚生根、开花结果。如今,哈尔滨市委力促它为本地国企脱困多做贡献。哈工大专门组织13位专家带着32项成熟技术,有针对性地、面对面地对哈铝加工厂、哈电影机厂等4家企业进行了现场咨询和诊断,提出了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方案。哈工大和企业组建的联营公司,上马了国内首创的光生态膜项目,使7年在外地未能转化的成果70天内在哈尔滨得以转化。该项目能使果菜增产30%以上,计划年产2.5万吨,可实现产值3亿元,利税6000万元。

资产是“雪中炭”

企业越亏损,信用程度越低,贷款越难,企业的发展也越困难,这种恶性循环曾像个挥之不去的幽灵,一直困绕着老工业基地哈尔滨的国企。据了解,大多数国企的自有流动资金不足5%,生产经营必须靠银行的信贷资金来运转,但由于企业亏损面大,还贷能力差,信用等级低,使得企业难以获得新增贷款,这既制约了企业发展,也制约了银行的经营发展。如何处理这一矛盾?

市委书记王宗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,多次召开了银企合作、共同发展的座谈会,提出要建立新形势下的银企关系。他认为,问题的关键在于,银企双方要增强沟通和合作。他专门请银行的同志去有市场、有产品的企业调研,看生产线、算效益帐,帮助企业订立还款计划,具体落实贷款。工商银行为此特增加投放了1.6亿元贷款,还向总行申请新增10亿元信贷规模,雪中送炭,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。

对全市去年要脱困的37户国企,哈尔滨市委采取不同措施分别进行治理。对多年亏损、扭亏无望的24户企业改变过去“救火”式办法,下决心进行关闭,使全市地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总金额下降36%,亏损面下降20%,并研究制定了安置职工、分流搞活、转产换业的具体措施,保证关闭政策的顺利执行。对7户企业通过剥离不良资产,盘活优良资产,减员增效、增资减债、扩大销售、政策与资金扶持等综合治理措施,帮助其实现扭亏减亏。

在今年的国企改革中,哈尔滨将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,在巩固去年国企脱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,再完成38户国企的脱困任务。把汽车、医药、食品和机电成套设备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,不断扩大规模,把电子信息、环保产业、焊接技术、新材料作为全市工业的新经济增长点。现已筛选出电站、汽车、计算机应用软件、光机电一体化等19类30个重点产品,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升级换代产品,这样为国企的全面脱困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,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